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

流徙

父親於福建山村出生後,便逃不過流徙的生涯。

一九三一年出生的爸爸,童年就在一個叫奎樓的山村度過,可能是年代太過久遠吧,父親少有提及這個偏僻的故鄉,反而那個讓爸爸魂牽夢掛的卻是熱帶南洋國度馬來西亞。三十年代的中國非常混亂,城市的生活都不好過,更莫說是山區農村了。大量的中國移民就是在這段民初時期往南洋遷徙,而且又以福建及兩廣沿海的為多,所以只要懂一兩種南方語言,如廣州話、潮州語或客家話等,也可以跟馬來西亞的華人交談溝通。

現在的人為了保存自己的財產,移民到國外定居,挾着萬貫家財仍然覺得顛沛流離,但想想從前的人身無分文兩餐未繼,在家鄉活不下去,才會想到要離鄉背井。為了甚麼呢?就是一個沒有戰亂和可以種莊稼的土地,養妻活兒,開枝散葉。
爺爺在爸爸還小時便舉家遷徙到南洋謀生,在馬來西亞又生下幾個孩子,總共五個兒子,四個女兒。爸爸是長子,成長時簡直沒有童年的玩樂,懂事後便要幫助爺爺做莊稼養家,看顧弟妹。爺爺是莊稼人,覺得吃飯比學習重要,所以爸爸只能在日治時期上過一年半載的小學,日本仔敗退後,還是在家裡幹莊稼,後來弟妹一個一個出生,家裡吃飯的人愈來愈多,爺爺便送爸爸去當伐木工。

當時南洋其中一種重要出產就是林木,砍伐後的森林便栽種橡膠或油棕,伐木是一個很普遍的行業,而且把家裡吃飯的人口送出去工作,又可賺錢幫補家計,也可減少開支,十七、八歲的父親就是這樣送往當伐木工。那時的伐木工是一大伙數十至數百人在伐木營地居住,每天到原始森林工作,全年只有幾次回家的機會。生存就是工作的目標,父親親眼目睹不少人不是死於伐木意外,就是歿於病疫,而且也看不見未來。





...........九八年我們兄弟跟爸爸一起到馬來西亞探親,也是一次尋根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