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

香港農青(2)---半農半Uber的奇想

接上篇的話題,農青如何可站穩陣地呢?

半農半X又是否一個折衷的方案呢?
其實正如我之前所說,全職瞓身都不成,半職又那有可能!

但如果只是過度階段呢?


先找份自由一點的工作,騰空時間慢慢建立一套半農半X的生活,最後過度成為全職農夫。想法是不錯,但要找一份可配合務農的工作可一點不易。可知耕作的功夫是沒完沒了的,一開田下種,之後的灌溉、除草、下肥、除草、修剪、搭棚、收穫、包裝、出菜便忙得不可開交,而且還要抽時間幹日常農場的管理工作,田壆的修護、清除田壆雜草(功夫多都你唔信,所以常規農民很愛除草劑呢?),修葺排水道、田徑阡陌、工具、機器、更寮………到一茬菜收獲完畢後,另一場永劫回歸的旅程又要開始了。來過三兩天的休假可行嗎?一人農場就免了,菜圃少澆一天水可也乖乖不得了,就算死不去,菜的質素也可能變差。如果有個合伙,免強也可以調動一下,但又回到了「兩個和尚挑水食」的情況,賺的錢夠分嗎?還夠膽說旅行這個花錢的玩意兒。


也許你會說農民也有農閒的時間啊!也對,一般來說北方的農民因會漫長的寒冬而閒下來,米農麥農等糧作農民也會有一點農閒,米麥生長時間既長又不用天天灌溉。聽朋友說,台灣的「文青」幹農全都是稻作,原因有幾個。首先是大多數工作可以「顧工」完成(即不用自己動手,招請專業農工代理)。另外是出產皆由政府包收,而且還有「休耕補助」。。。天啊!甚麼休耕補助,就是種一茬休一茬便有了!那只用幹一茬米便可勉強糊口,還有餘閒當「文青」,做做Freelance,開開分享會。所以,台灣的「農青」愛米不愛菜,種菜可沒有以上優惠呢!





扯得太遠了,香港的七月八月勉強算時農閒期,因為生產可謂「努而無功」,高溫之下,作物長不好人又辛苦,一場暴雨或颱風便可化為烏有,倒不如休耕一輪養養地吧(其實是懶,哈哈,我也是)。但我老爸以前可會想盡辦法從夏季的田中擠點油水出來,例如種大量的冬瓜和老黃瓜,可以減些功夫又有保證;豆角也種,價錢好又可在晚上收割(另一種辛苦)。為什麼老爸對生產那麼執著呢,唉!執著可不是回應佛祖的心態啊!但幸好老爸老媽不信佛祖,我們五兄弟才有機會上大學。


有一條農民原則要緊記,就是:


休耕 = 無收入


OK,OK。如果我沒有孩子又不想養家,那省吃省用,休個長點的假去台灣「公幹」,修習修習寶島的農藝好嗎?當然可以,但在農場待你歸來的,可不是可愛的小狗或漂亮的女友,而是那瘋長的雜草。(岔一句,早幾天練山經過沙螺洞,那片油菜花田已形跡不留,只剩過膝的雜草。)你可要花個好幾天去處理。


勤力工作卻換來無保障的低收入,這是農夫永恆的遭遇,可是,一個國家或地方的基礎需要(糧食)卻必須由農民揹負,非常諷刺。所以,眾多國家的農民補貼並非恩恤,而是維繫國家生存的必須政策。只有香港的官員是那麼糊塗的吧!(註1)


歸納一下農夫的旺淡季節:


  • 3月-6月(極忙,開耕栽種收成賣菜)
  • 7月-8月(較閒,但多用來處理維護修繕農場的工作)
  • 9月-10月(又要忙開耕了)
  • 11月-1月(超級忙,最多菜賣的時間,搵銀靠這時了)
  • 2月(農曆年回回氣,但仍要賣菜)


平常:


  • 好天:工作工作再工作
  • 陰天:更加要工作
  • 雨天:戇居居
  • 晚上:好好休息(應該要,但絕對是最難改的一環)


如果要找一份可以配合上述作息時間的「半X」,必須是:

  1. 要很彈性,配合農耕,農耕工作不就人。
  2. 最好是可以在7-8月才做的。
  3. 平日的話,雨天才出擊。
  4. 如果可以隨時做三兩小時便收工更佳。


有很多從事設計、藝術工作或半退休的朋友,覺得「半農半X」很適合自己,那要看看你有否經濟壓力了。退休或半退休者,基本上無經濟問題,反而多數是儲足「彈藥」,他們是「半甚麼」都可以的優皮,充其量只是高檔一些的「休閒農夫」。不肯承認嗎?!那有沒有以農作或農場活動賺過錢呢?扣除開資後試過有盈利嗎?沒有嗎!貼錢幹農的便少說兩句風涼話吧。
而且,現在更有一些如「地政官員」或有錢的先生女士,會買一片農地當「農夫」,說穿了,還不是一種投資,土地的投資。


Designer, Artist呢?
「死線」!!可是Freelance這工種的最大特色,平常好像很閒,但到要交貸時卻可以昏天地暗,到時那些田裡的作物可沒有人管啦。另有一種是來「體驗」的,吸取「靈性」與「養份」去幫助創作,根本從頭至尾都沒有種好一批菜拿去賣的,我也沒話好說了。



真正的「農夫」是要天天下田的,就算是下雨打風做不了甚麼,也要看顧一下,思量一會。腦中可不會把田地放下一刻。那樣,你才好叫自己農夫。



好了。為甚麼我會認為Uber是很配合農民工作的兼職呢?便要先了解一下Uber跟一般司機的工作的差異了。





時間編排
Uber沒有一般顧傭的限制,只要登記了,便可以隨時開工,隨時收工。的士司機有更期,Van仔貨車司機要On Call,又或者要遷就熟客的時間工作,很難配合既規範又有突發的農耕作業。Uber有上述沒有的彈性,而且遷就到農民,甚至可以配合農民。例如七月八月份,天氣太熱,農地要休耕,便可跑去當司機賺外快。長時間雨天沒事可做,又可隨時開著Uber app,即時開工(雨天更好生意)。如果農作失收,可以有一段時間無收入,那吃飯繳租的著落又要靠Uber了,Uber是不會拒絕你的。
入門門檻
第一,當然是有駕駛執照了,沒有嗎?考一個只要萬多元,一年左右便有了。那車呢?需要自資一架10年車齡以內的私家車(如要加入Uber Van,便要輕型貨車了)。最平的7-8年的二手車約要5-10萬元,那一筆入門投資是較大的。如果購買新車,可要15-25萬,以我朋友的Prius混能車計(因為可省油費),二十多萬,但可以分期付款(即A),即每月約五千多元供款。每月燃油費用約二千多,另外的牌費雜費大概每月一千吧。停車場費用呢?開農場的那要泊車費呀!用二手車也成,就如B)的計算。


支出總計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)供新車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供款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5000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油費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2000 (兼職使用量)
        其他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1000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月支出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8000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X            12(月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一年支出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96,000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B)買二手車(6年二手車值8萬)


 供款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1500 (除60期)
        油費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2200 (舊車貴一點)
        其他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1500 (多些維修費)


    月支出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$520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X        12(月)
一年支出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62,400


收入
我並非Uber司機,收入方面的資料只是由我的朋友提供。他說,每週工作50小時,大概有八千至一萬的收入,上下班、週末及雨天都是較旺的工作時間。單是上一個星期六的大晴天,一天便有$1700,很多人叫車出外玩。我以一個保守一點的計畫來算。但開工一週5-6天共50小時應也有$8,000的。


根據天文台的香港平均降雨天數,約每年130天(即三份之一的日子),估計有一半是較大雨的,即是約60天吧。另外以7月-8月可開工40天計(也要留些時間照顧農地的)。雨天加暑天共100天,即是17週吧。
收入算帳:

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每週收入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$8000
         開工週數        X         17
         一年收入         $136,000          


出新車的話(A)      
$136,000 - $96,000 =  $40,000


二手車(B)
$136,000 - $62,400 = $73,600



總結一下。出新車的話(A),扣除開資外,每月仍有三千多幫補一下,如果不夠用,也可以額外的在晚上加加班,而且五年後,可有一架仍值8-10萬的車。用二手車(B)的話,每月更有六千大元,但只可參加 Uber 四年,因為 Uber 只接受十年車齡,不過那車仍可用於農場工作(我有一輛用了16年)。


其他好處
農民出菜、買肥料工具、帶機器去維修,交通既費時又損錢,買一輛車子卻又是大負擔,Uber車除可找外快之外,也可用於農場的日常工作,大大方便了農夫。另外,就是「共享概念」(註2),試想想由幾位一起工作農青共用一輛Uber車,大家可輪流掙外快,又可共享運輸方面的便宜,而且也減少負擔。(而且,有一輛車子,認識女孩子也方便得多,不用怕農夫「無拖拍」。)


總結


大家不要誤會,我不是在推薦Uber(而且那裡仍有法律上的問題),也不是說當Uber司機便可成為農夫的踏腳石。只是點出入行當農夫的必要條件是經濟上的自立,但耕種的技藝未到水平卻又難以自立存活。所以,必須尋找合適兼職上的可能性。Uber 只是拋磚引玉的例子吧。世界是廣闊的,創意也是無限的,如其抱殘守缺,只是像社工義工一般到村中探望老農,「體驗」一下,在facebook喊兩句農夫真慘,不如大家多想想一些農民的生存法門,多麼奇怪的,多麼異想天開的,都應考慮考慮。我雖然幹有機已有17年,但我不認為常規農法、水耕農法有多大罪惡,因為到現在為止,我也不能輕說有機已可取代其他農業的價值。我更相信有機是未來的希望和主流,但是因為條件環境,農業展現的面貌應是多元而且有活力的。

註1:
在很多國家都有「農業部」「農業省」,無論是農業出口國、進口國都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農業政策,以維繫一定的農業「資源」。從前的「資源」是國內的農民人力、水源、土地、基建、市場等等,現在全球都面對農民老齡化問題(特別是發達國家),以及更複雜的戰略因素。大家開始以「暗殖民」的方式去建立「技術」(如基改)、出口市場、飲食文化以掌握新世紀的農業資源,更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及生產形式。香港彈丸之地,糧食自給早已談不上,官、商、民都只是口中說說空泛的東西,完全沒有實質的想法,或可達成的短期目標。


註2:

「共享經濟概念」。可能是香港農民的新出路,下次談談Uber之外的共享形式,是否可以解決現在農青入行生存的問題。

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

香港農青(1)---入行好艱難,生存更艱難

        因為近年教了permaculture的課程,所以認識了一些很想投身農民這一行的年青人,我姑且叫他們「農青」吧。農青有很多種,有一些可能比較形而上,會跟你談農業的未來、政策,娓娓動聽,但落手就少了那麼一點兒。也有一些是想平衡空洞的城市生活,想在工餘時找片大一點的農地耕種,又不至於給人說成「假日農夫」(很奇怪,不知何時,當假日農夫在年青人心目中好像很不夠看)。比較少的是那種破釜沈舟的年輕人,一頭栽下去,有到農場農莊當工友農夫的,有天天去跟村中婆婆伯伯學耕種的,也有到台灣澳洲的農場打工經年的,更有放手一搏就開農場搞生產的。




        無論那一類型,都有找我這過來人傾談一下,問問意見。我是比較實際的,如果只是當農耕生活是人生中的一段體驗,那怎樣做都沒有問題,因為「人生之體驗」是不用成敗去衡量價值的。但如果朋友仔想以此安生立命、養妻活兒,那可要仔細考量了。香港農業跟中國、台灣、日本、韓國等東亞地區最不一樣的,就是在80年代起,整個農村的「生產」系統並沒有被好好保障下來,沒有入口保護政策、沒有科技研究,更沒有市場的調控.....................簡單來說80年代所有本地的農業投入都沒有了。現在當農夫真的是要完完全全「吃自己」。

        要當農夫,可先要解決經濟問題(否則,只可稱為園藝嗜好吧)。從前,只有「生產」一種模式,即種菜賣,簡單直接。90年代之前,只要種得出,就一定有人買。農夫掙多少全靠農產的質素與數量,多努多得。後來市場給廉價大陸菜打沉之後,由1989年成立的綠田園有機農場(1997年註冊為綠田園基金)開拓了新的農業經濟模式,即「教育」及「休閒」兩條路線,而且佔據九成以上的收入。到了現在,農民賺錢也離不開這三個模式。  啊呀!   忘了忘了,還有一些普通農民做不來的一個形式-------寫funding proposal,基本上只有環團、社區團體及社福機構做得到(容我在另一篇分享)。

        今天不仔細談不同模式的生存之道,但可以說,無論是搞「生產」、「教育」和「休閒」任一項目,對一個欠缺資本、技術及關係的青年農夫來說,單打獨鬥都不會是易事。如果幾個人一起搞,又會變成「三個和尚無水食」的尷尬狀態。只要看看現在農墟中的農夫背景,便會發覺多數是由上一代的農民轉營為有機農場而來。年青朋友想入行,多數是先找現在NGO搞的農莊入門,但99%是要你做文書東西或是帶隊講解加導賞,天天上班卻比「假日農夫」更少下田,離職時菜也沒種過十斤八斤。也有些會由幾個朋友合資經營,嘗試一下闖出生路,但經營農場跟營運生意是毫無區別的,如果無經驗實力,就是連收支平衡也難做到,最後很可能以關門收場,甚至朋友也失去。

        如果可以跟著一位老農身傍工作,可能是最佳的情況,事事有經驗者指點,可邊做邊學。但再來便是經濟方面的事情了,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收入的上限被牢牢限制住。可以以下面的算式表示:




工作(時間)  X 單位價值(*註)  = 收入
(而且是一個較強的正相關狀態)


簡單來說,即多努多得。


        但只得一兩人的小農莊,入力資源比家庭式的更少。而且,從前的農民家庭,父母的田間工作時間每每是長達十多小時,而且接近全年無休,也要小孩多少幫點工才能糊口。現在的農青就算肯捱,因為不能住在農場,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花在田中。就算有,體力也未必能長時間撐得住。

很悲觀吧...................

        我經常有一個想法,是否有其他我想不到的方式呢???好像當年綠田園行教育及休閒的路線,也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:農田有甚好看呢有機菜那會有人買呀?
         
有人提出半農半X的生活,一半時間耕作,一半時間在自己「天命」之下工作。

多麼漂亮。

好像真的是一線曙光,在外面找個part-time job,另一半時間用在耕田。但那一半是天命那一半是搵食呢?如果「天命」跟「搵食」都是在part-time工作上,那不是已很愜意嗎?那麼種菜一面的價值又在哪?是嗜好?是興趣?還是只不過是潮流呢。那跟一星期一次的假日農夫又有何分別,這樣的半農半X可能比他們種得更少菜呢。所以,那個半農也應是有「天命」跟「搵食」成分的。生活的空間以農莊為主,外面那個工作是「天命」就當然最好了,但如果是不阻礙「農莊生活」的輔助「搵食」功夫也不壞呀!昨天跟一位「假日農夫」朋友談起Uber,而且他也有「半Uber半X」經驗分享,讓我靈光一閃...............

「半農半Uber」好似work啊!那個Uber工作不就是填補農場工作及資源的「半X」選項嗎?

下一回我便計一計「農夫」與「Uber」的實際合併是否可行。

*註:
簡化地試算一下。

生產農場:
- 每天10小時 X 每月開26日工 = 260小時。
-計一年4荏菜,一斗地1600株粟米或1000斤生菜(最好賣的有機價,而且全無意外及失收)約收$20,000-$30,000,一年即十萬左右。兩斗地 X2即二十萬,如此類推。
- 開田、種菜、下肥、淋水、割菜;包裝、出車、趕農墟;建設、維修;識朋友、吹水、建立關係。所有事情都在這260小時內完成。
-一個人兩斗是很勉強的了。(3-5斗是中國農民家庭的基本農地數)
-二十萬內一半(十萬)是成本如種子、肥料、田租、交通、燈油火臘...........
-每月七至八千收入
-最大問題是這是極限了,除非提升效率或菜價,否則很難在不加資源的情況下增加收入。

導賞及工作坊農場:
-每隊20-30人(平均25人),半日活動每人收$60,即$60 X 25 = $1,500
-每週4隊(每月16隊),16 X $1,500 = $24,000;一年$288,000(太理想了,現實是可能一半都未必有)
-聯絡、安排、出入賬、材料、預備;導賞、栽種、維修、保養;識朋友、吹水、建立關係。所有事情都在這260小時內完成。
-一半是支出,即每月有一萬多。
-最大問題也是活動數量增加,人手也要增加,而且有活動老化的問題。

混合嗎?大家想想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