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

香港農青(1)---入行好艱難,生存更艱難

        因為近年教了permaculture的課程,所以認識了一些很想投身農民這一行的年青人,我姑且叫他們「農青」吧。農青有很多種,有一些可能比較形而上,會跟你談農業的未來、政策,娓娓動聽,但落手就少了那麼一點兒。也有一些是想平衡空洞的城市生活,想在工餘時找片大一點的農地耕種,又不至於給人說成「假日農夫」(很奇怪,不知何時,當假日農夫在年青人心目中好像很不夠看)。比較少的是那種破釜沈舟的年輕人,一頭栽下去,有到農場農莊當工友農夫的,有天天去跟村中婆婆伯伯學耕種的,也有到台灣澳洲的農場打工經年的,更有放手一搏就開農場搞生產的。




        無論那一類型,都有找我這過來人傾談一下,問問意見。我是比較實際的,如果只是當農耕生活是人生中的一段體驗,那怎樣做都沒有問題,因為「人生之體驗」是不用成敗去衡量價值的。但如果朋友仔想以此安生立命、養妻活兒,那可要仔細考量了。香港農業跟中國、台灣、日本、韓國等東亞地區最不一樣的,就是在80年代起,整個農村的「生產」系統並沒有被好好保障下來,沒有入口保護政策、沒有科技研究,更沒有市場的調控.....................簡單來說80年代所有本地的農業投入都沒有了。現在當農夫真的是要完完全全「吃自己」。

        要當農夫,可先要解決經濟問題(否則,只可稱為園藝嗜好吧)。從前,只有「生產」一種模式,即種菜賣,簡單直接。90年代之前,只要種得出,就一定有人買。農夫掙多少全靠農產的質素與數量,多努多得。後來市場給廉價大陸菜打沉之後,由1989年成立的綠田園有機農場(1997年註冊為綠田園基金)開拓了新的農業經濟模式,即「教育」及「休閒」兩條路線,而且佔據九成以上的收入。到了現在,農民賺錢也離不開這三個模式。  啊呀!   忘了忘了,還有一些普通農民做不來的一個形式-------寫funding proposal,基本上只有環團、社區團體及社福機構做得到(容我在另一篇分享)。

        今天不仔細談不同模式的生存之道,但可以說,無論是搞「生產」、「教育」和「休閒」任一項目,對一個欠缺資本、技術及關係的青年農夫來說,單打獨鬥都不會是易事。如果幾個人一起搞,又會變成「三個和尚無水食」的尷尬狀態。只要看看現在農墟中的農夫背景,便會發覺多數是由上一代的農民轉營為有機農場而來。年青朋友想入行,多數是先找現在NGO搞的農莊入門,但99%是要你做文書東西或是帶隊講解加導賞,天天上班卻比「假日農夫」更少下田,離職時菜也沒種過十斤八斤。也有些會由幾個朋友合資經營,嘗試一下闖出生路,但經營農場跟營運生意是毫無區別的,如果無經驗實力,就是連收支平衡也難做到,最後很可能以關門收場,甚至朋友也失去。

        如果可以跟著一位老農身傍工作,可能是最佳的情況,事事有經驗者指點,可邊做邊學。但再來便是經濟方面的事情了,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收入的上限被牢牢限制住。可以以下面的算式表示:




工作(時間)  X 單位價值(*註)  = 收入
(而且是一個較強的正相關狀態)


簡單來說,即多努多得。


        但只得一兩人的小農莊,入力資源比家庭式的更少。而且,從前的農民家庭,父母的田間工作時間每每是長達十多小時,而且接近全年無休,也要小孩多少幫點工才能糊口。現在的農青就算肯捱,因為不能住在農場,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花在田中。就算有,體力也未必能長時間撐得住。

很悲觀吧...................

        我經常有一個想法,是否有其他我想不到的方式呢???好像當年綠田園行教育及休閒的路線,也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:農田有甚好看呢有機菜那會有人買呀?
         
有人提出半農半X的生活,一半時間耕作,一半時間在自己「天命」之下工作。

多麼漂亮。

好像真的是一線曙光,在外面找個part-time job,另一半時間用在耕田。但那一半是天命那一半是搵食呢?如果「天命」跟「搵食」都是在part-time工作上,那不是已很愜意嗎?那麼種菜一面的價值又在哪?是嗜好?是興趣?還是只不過是潮流呢。那跟一星期一次的假日農夫又有何分別,這樣的半農半X可能比他們種得更少菜呢。所以,那個半農也應是有「天命」跟「搵食」成分的。生活的空間以農莊為主,外面那個工作是「天命」就當然最好了,但如果是不阻礙「農莊生活」的輔助「搵食」功夫也不壞呀!昨天跟一位「假日農夫」朋友談起Uber,而且他也有「半Uber半X」經驗分享,讓我靈光一閃...............

「半農半Uber」好似work啊!那個Uber工作不就是填補農場工作及資源的「半X」選項嗎?

下一回我便計一計「農夫」與「Uber」的實際合併是否可行。

*註:
簡化地試算一下。

生產農場:
- 每天10小時 X 每月開26日工 = 260小時。
-計一年4荏菜,一斗地1600株粟米或1000斤生菜(最好賣的有機價,而且全無意外及失收)約收$20,000-$30,000,一年即十萬左右。兩斗地 X2即二十萬,如此類推。
- 開田、種菜、下肥、淋水、割菜;包裝、出車、趕農墟;建設、維修;識朋友、吹水、建立關係。所有事情都在這260小時內完成。
-一個人兩斗是很勉強的了。(3-5斗是中國農民家庭的基本農地數)
-二十萬內一半(十萬)是成本如種子、肥料、田租、交通、燈油火臘...........
-每月七至八千收入
-最大問題是這是極限了,除非提升效率或菜價,否則很難在不加資源的情況下增加收入。

導賞及工作坊農場:
-每隊20-30人(平均25人),半日活動每人收$60,即$60 X 25 = $1,500
-每週4隊(每月16隊),16 X $1,500 = $24,000;一年$288,000(太理想了,現實是可能一半都未必有)
-聯絡、安排、出入賬、材料、預備;導賞、栽種、維修、保養;識朋友、吹水、建立關係。所有事情都在這260小時內完成。
-一半是支出,即每月有一萬多。
-最大問題也是活動數量增加,人手也要增加,而且有活動老化的問題。

混合嗎?大家想想看。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