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

看「文青別扯鬼」有感

面書中的「文青別扯鬼」批評「文青」下鄉,也不悅「文青」的那種單純的農業見解。

97年入行時我已見識了這種文青。


我記得當時在PGF工作,看見一"堆"番茄長在田中,也不修剪,更不搭棚,而且在我家的標準來看,沒有一個可賣.............

我問但已工作了數年的年青同事....

「你們是如此種番茄的嗎?」

「是啊。」

「不用搭棚嗎?」

「是,有問題嗎?」

「...............,那.......樣子......可賣嗎?」

「...............」

「有機就是這樣種的嗎?」

「.................,有機是如這樣的.......」


其實也不能怪同事們,因為他們都是讀書多(大學畢業)的城市孩子,跟本在加入農場之前最多也只是種過綠豆芽,而場中的田務工作其實完全由聘請回來的農夫擔當,當然對農業、耕作、收割、分級、賣菜了無認識,他們對農業的認識可以說得上只是由「烏托邦」式的NGO中看到,以為全世界也應如此.....................現在的文青,眼界好像闊了,又有大量網上賺價資訊,再加上十幾次「探訪」、「言討」、「勞動」便知道香港而致全球的農業問題,我只有無言。

有一次有朋友想lineup我這個在打鼓嶺出身的非原居民耕田仔與社運界的下鄉朋友交流,我只在email提出不大認同的一些看法,而且指出鄉村居民利益、情誼交割繁雜,未必大多數的鄉民會認同他們的做法。其中一位領導人士即說:「好啊!就看看這些「另類」意見..........」我便知道他們只想看一些符合他們見解的農業狀況,以佔道德高地的形式、充滿社會理論的方式去改革鄉村的「不幸」,但他們永遠不會涉入他們不懂的範疇,就是「技術」的落後、配套的落後、市場的發展、綜合能力的薄弱。誠然,社會及政策問題是關鍵,但難道技術及產業文化便不重要嗎?我覺兩者是二為一的。當有一個工種沒有人想以此搵食,而且也真的搵不到食時,那工作便完了。農耕不像一般工業或服務業,更像是一種承繼的手藝,香港在這方面的手藝而失傳得很嚴重,而且就算你有機會學而已學懂,也已遠比中、台、日、韓差得不能比較了。青年下鄉我甚感欣慰,但其實是解不了這個結的,只要是「耕田搵不到食」依然,如果要消費者以憐憫的心態買不像樣的農產品,那是一種pure「良心消費」,而非產業的重建。結語是我老爸的兩句說話:「做人要有原則,種菜也有態度」,我就是靠老爸留下給我當農夫的驕傲一直走下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