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

讀梁文道的「懷舊」

確實,梁文道道出每個地方進步的同時,舊東西便失落掉的痛苦。但是否一種必然的宿命呢?我有一位相識十載的德國人朋友MIMO,他的祖國也發生這種情況,但是是緩慢而且有底線的。例如他們的屋子(不是甚麼大型建築,只是二層的民居樓房)可以保存200多年,政府有一大籮法律及津貼去保護這些建築,而且相應保留這些工藝傳承。年青人不喜歡讀書,可以學習修葺建築的工藝,薪酬也很不錯,地位身份絕對被尊重,MIMO年青時便是柳編的好手(雖然現在是機電工程師)。我帶MIMO吃香港的豬雜河,我的朋友說我奇怪,不應帶外國朋友吃這些東西。其實MIMO的鄉下最喜歡吃豬雜,他吃香港的豬雜河時還跟我說兩地豬雜的不同。

如果說政府政策好,好像是太簡化德國的情況,我會說德國人有一種對文化及傳統的自豪,任何體現這些文化及傳統的事情都會被尊重。另外,我也打趣地問,是否德國人都喜歡哲學,讀康德、黑格爾、尼采.............他說德國人一樣喜歡賺錢及享受,最喜歡駕駛保時捷..............也是,我們中國人都知道家儒家孔子老子,但都不讀他們的經典。但是不能否定,德國人是較深思問題,以及喜歡把談話時的深度加強,而且比較著重講道理及尊重別人的論述。那種尊重不是因為對方的身份地位或財富而展現的,而是更內在的自傲感覺,講道理及尊重別人是一種應有的素養。就是這種自傲及思考深度,令他們接受他們的高稅收(一半薪金)用於我們覺得匪夷所思的保育事務;而且德國的父母不會怕子女要子承父業作個工匠或酪農,因為可能比律師醫師的生活更好。

我要攪農場時,父親老大不高興,直至有點成績時方得到些許認可。香港或中國的社會會以人的成就為依歸,老中國的狀師醫師的地位也低,現在律師醫生有專業資格,可以賺大錢,身份便不同了。從前當農夫不見得人,現在的有機農夫好像是一種商機,一種環保化身,地位及金錢(潛在的)出現了,也多了人加入。表面上很正常,也像是可喜的事,但依然脫不開那個路子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如果想當一個真正成功的農夫或是一個成功的煮碗仔翅小販,那種對自己的出品素質的自傲與固執是必不可少的,而且可能也是這種文化傳承的條件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